张卜镇 之 崖王村
发布日期:2017-08-02   来源:高陵区志办   字体:【字体: 】    浏览次数: 次

崖王村(崖当地读nai)位于张卜镇辖境中部偏西,东接东关、庙西两村,南连张卜村,北邻曹家村,西靠西禹公路与榆楚镇安家村接壤。l958年为崖王大队,以当时大队部驻地崖王村而得名,l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更名为八一大队,l972年复名崖王大队,l984年6月改为崖王村委会。辖南张、崖王、十里村、新庄、小张村、底杨6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南张,距镇政府驻地西北约1.25公里。2011年有416户,1087人。以农为主。耕地2510亩,全可灌溉。主产小麦、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38公顷,总产3236吨,公顷产7389公斤。有小学、医疗站各1个。

南张,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西约1.17公里处。2011年有79户,220人。初以小张村(今底杨)定位,村在其北,以北为后,得名小张后村。清末又以西张(今属杏王村委会)定位,村在其南,更名南张。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小张后村”。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南张村”。《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崖王(崖当地读nai),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约l.15公里处,奉正原北坡崖下,泾惠九支渠以北。2011年有143户,449人。村建于元代。河南一王姓来此居于崖下,故名。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崖王家”。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即记为今名。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又记作“崖王村”。《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十里村,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偏北约2.08公里处,西禹公路东侧,泾惠九支渠以北。2011年有48户,94人。据传,清末建村时,以村民居住窑洞而得名窑上。民国23年(1934)后,又以村距县城约十里而改为今名。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十里铺”。《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新庄,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西约0.75公里处,奉正原北坡下,泾惠九支渠以北。2011年有38户,91人。据谈,村处崖王村近旁,住户很少,故初名崖王新庄(崖当地读nai)。清末简称新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崖王新庄”。国家测绘局l960年图误标为“小张村”。《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小张村,位于镇政府驻地北约O.6公里处,紧靠奉正原北坡,泾惠九支渠北侧。2011年有44户,l71人。据传,此村本是李家庄,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误登记为小张村。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李家堡”。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即有此村,名为“李家庄”,也有称作上头的。《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底杨,位于镇政府驻地北约0.95公里处,奉正原北坡底部。2011年有64户,162人。据谈,此村本是小张村,以张姓建村,以人少村小得名。l957年农业合作化时,将邻村李家庄误登记为小张村,于是此村又以村民姓氏和地形特点,取名底杨,或称杨下底。明嘉靖二十年(1541)《高陵县志》即以大村载入,名“小张”。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为“小张村”。《高陵县志》(2000)记为此名。

崖王村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为主导产业。2011年有温室大棚20余栋,猪存栏300余头,鸡存栏4000余只,运输车辆40余辆。主导产业占村集体经济总量的75%以上;主导产业转化安置农村劳动力1300余人。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于20世纪80年代,位于岩王小学内,建筑面积220平方米,为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活动室和人口学校、村农技校添置了彩电、办公器材及各种图书资料等软硬件设施。

2011年底,全村共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1104人,参保率达96.8%,享受人员24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11人,参保率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