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版权所有 陕ICP备05007734号 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站标识码:6101260010 联系电话:029-86914112 网站地图 陕公网安备 61012602000021号
在四川省南充市说起向贵瑜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今年45岁的向贵瑜有很多身份,他是南充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南充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除去这些他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扶贫路上的“先行者”。
南充是革命老区、属秦巴片区,全市有5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居四川省第二,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要想彻底解决该地区的脱贫问题,关键还是要培育一批产业,为群众找到一条持续增收的路子。
如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路子?向贵瑜在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开始了他的第一站试点:引进南充宝丰农业有限公司,带动48户贫困户建设“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为了解放群众思想,他亲自带着贫困户到外地考察取经;为了让群众放手放胆参与,他亲自担保向银行贷款,并承诺如果发生风险,自己把城里的房子卖了来还贷款;为了尽快让贫困户见到效益,他住在村上带着大家一起干,用3个月就建成了原本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建起的园区。该村贫困户原本只有靠种水稻、红薯维持生计,参与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后,年户均实现纯收入6万元以上。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向贵瑜提出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贫困户向园区集中、政策资源向园区集中。政府主要负责解放群众思想、做好产业规划、招引龙头企业、建好基础设施,该群众干的不包办、群众不愿干的不强迫。对有创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龙头带动尽力培养成为业主大户或家庭农场主;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小额信贷等资金入股培养成为股东。采取“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模式,在贫困村探索设立产业风险基金,并引入保险机构承保,一旦发生风险,先由保险公司理赔,再由风险基金补助,最大限度解除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脱贫奔康产业园模式,点亮了贫困户脱贫奔康的希望,在南充迅速铺开。短短一年多时间,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615个,带动贫困户5.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许多贫困群众不仅甩掉了“穷帽子”,而且走上了奔康的“快车道”。2016年,南充326个贫困村、13.98万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脱贫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4107元。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作为在一线历练多年的干部,向贵瑜深知: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要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关键在基层干部,要害在狠抓落实。
到任市扶贫移民局长第二天,他就带领全局干部连续进村暗访,发现基层存在搞形式、走过场、图应付等问题,有的乡镇党委书记不知道贫困村是哪年脱贫,有的第一书记几个月不到村上一次,有的帮扶干部从来没到贫困户家中去过,上热下冷的现象十分突出。南充市嘉陵区里坝镇猫儿田村给贫困户制定的帮扶措施千篇一律、胡编乱造,给80岁的老人居然规划了技能培训。
动员千次,不如暗访一次。面对这些脱贫攻坚的“拦路虎”,向贵瑜横下一条心,决定打破常规的工作套路,亮出暗访这把“利剑”,建立日暗访、日通报的督查机制。亲自组建5个暗访组,坚持每日暗访,并亲自带队、现场培训。他提出 “靶向确定目标,直接入户走访,到村实地核查,跟踪检查乡镇,现场研究整改”的“五步工作法”,紧盯基层在工作落实中的“疑难杂症”,事前不打招呼、事中不要陪同、事后不准接待,记者全程参与、全程录音录像,直接入户暗访。对暗访发现的问题,他提出要“现场如实反馈、原汁原味通报、举一反三整改、限期回访问效”,每天亲自组织编发《每日快报》。
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严肃认真的暗访督查,很多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都有抵触情绪,有说情的,有谩骂的,甚至有跑到向贵瑜办公室威胁的。但他始终没有退却,顶着压力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对事不对人、以推进工作为目的的暗访,既警醒“梦中人”、斩断“虚浮根”,又让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了实处、做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
暗访督查亮剑,整改落实见效。一年多来,向贵瑜同暗访组一道,跑遍了全市一半以上的贫困村,累计行程超过15万公里,发现并督促整改具体问题3000余条。坚持不懈的暗访,对基层产生了巨大的“弹簧”效应,暗访过的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没被暗访的村也受到极大震动和警醒,真正让基层干部紧起来了、动起来了、干起来了。2016年四川省脱贫攻坚考核,南充7个贫困县中有4个县被评为“先进县”,取得了市本级在市(州)考核排位第一、南部县在脱贫摘帽县排名第一、阆中市在秦巴片区县评比第一“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
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需要扶贫人的特殊担当。向贵瑜常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新时期扶贫人的深刻内涵。
在同事眼中他是“拼命三郎”。他的身上,总有一股用不完的劲。他自己也常讲,干不完当天的事,晚上就睡不着觉。所以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一两点才下班,有时候甚至加班通宵,早上回家洗个澡又精神抖擞地来上班。即便如此,从来没有人听向贵瑜喊过一声苦,叫过一次累,同事们都说他是“铁人”。但正是有了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才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扶贫队伍。
他是群众口中的“绰号局长”。向贵瑜常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不能忘根;自己是党的干部,不能忘本。正是这种不忘初心的坚守,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取了不少绰号:当乡镇党委书记的时候,他带领群众种冬瓜,白天帮群众吆喝卖瓜,晚上和衣躺在冬瓜堆里守瓜,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冬瓜书记”;当扶贫移民局长这一年多,他经常在田间地头和群众拉家常、开“坝坝会”,晴天满身灰、雨天一身泥,贫困群众都调侃他是“泥腿局长”。因为坚持原则,很多干部也称他为“黑脸局长”、“铁面局长”。
他是家人心中的“隐形人”。由于工作太忙,经常不在家,家里做饭几乎不计划他。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却亏欠家人太多。老人患癌症卧病在床,他没有完整地陪过一天,有时只能半夜工作忙完后偷偷看一眼;女儿央求他周末陪着玩半天,陪着看部电影,陪着去趟公园……一次次地满怀希望,却又一次次落了空;亲戚朋友知道他忙,聚会基本都不叫他。长此以往,家人都习惯了没有他的身影;然而,同事和贫困群众却早已不习惯没有他的身影。这种看似是“错位”,却恰恰是一个扶贫人的“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