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最新动态 政策宣传 他山之石 先进典型
千里扶贫 大爱无疆 ——王新法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日期:2017-11-16   来源:中国扶贫   作者:   摄影:  字体:    浏览次数:

王新法(中)做桥梁的前期勘测工作

薛家村这个地处湘鄂边陲距县城130多公里的少数民族贫困村,2015年实现率先脱贫,2016年成为省级文明示范村。王新法同志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助人为乐好人”“常德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常德市十大新闻人物”,2016年度“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感到常德十大人物”“常德市优秀共产党员”,是常德市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2017年2月23日,王新法因劳累过度,在脱贫攻坚指挥部突发心肌梗塞牺牲。2月24日,中共石门县委作出《关于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向王新法同志学习的决定》。3月5日,中共常德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王新法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3月17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追授王新法同志“扶贫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并追授其为“优秀共产党员”。王新法还获评“中国好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入围“2017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5月4日,湖南省举行了王新法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千里来扶贫——4年前,王新法带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带着铺盖行李,从古称“石门”的石家庄市来到湖南石门最偏远的薛家村义务扶贫,村民们从“提防”他到推举他为“名誉村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刚刚退休的王新法,放弃在家安享晚年的想法,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石家庄市来到了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义务扶贫。

熟悉王新法的人知道,他是一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更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他将对党的信仰和忠诚融进血脉,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定信念不动摇。从军人到公安民警,他的表现一直十分出色,曾获“五好”战士、“反扒英雄”、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1988年,王新法被其抓获的犯罪嫌疑人诬陷,蒙冤入狱一年半,并被“双开”。在24年为恢复名誉而挣扎奔波的岁月里,他始终不忘自己曾是共产党员和军人的身份,一如既往地爱党护党、弘扬正义、助人为乐。他曾冒着生命危险解救被困儿童;连续11年资助井陉县贫困孩子张朝红,从中学读到博士;收养孤儿张恩来,一直抚养到成家立业……。2012年,在石家庄市人大代表曾德美(湖南石门籍)等人的努力和帮助下,通过法院重审,王新法获得平反,恢复了工作和党籍。那天,他大哭了一场,对妻子孙景华说:“党组织没有抛弃我,共产党万岁!”第二天,他就跑到单位补交了党费。办完退休手续就对爱人说:“老伴,我六十啦,再也耽搁不起了,得抓紧时间好好为党为国家再做点事。”经过几番考察和深思熟虑,他带着党的十八大报告,带着铺盖行李,来到了薛家村。

当时的薛家村是一个偏僻的土家族村寨,是远近闻名的“穷窝子”,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村民居住分散,全村309户、980口人散住在6个片18个小组。人均耕地少,水田面积不到7分,青壮年多半外出,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全村有贫困户73户246人,其中五保、低保87人,因贫困而离异的家庭达22户,30岁以上未婚男人达41人。许多乡亲们还住在盖着杉木皮、摇摇晃晃的老木屋里。村小学空荡无人,孩子们只能到离家五六公里远的学校上学;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

初来乍到,部分村民曾怀疑王新法是来开矿或建电站的,还提防着他,生怕上当受骗。他没有顾及这些,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踏遍薛家村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他访真贫、解民困,尤其对老弱病残人员格外上心。70多岁的田美莲老人生活困难,唯一的女儿远嫁湖北,王新法帮忙细心照顾,老人逢人便夸比自己的女儿还亲。96岁的赵梅姑老人住在半山腰上,身边只有个继子,身体也不好,他经常抽空探望。42岁的“光棍兄弟”田启元修房子,他送去了6000元给新房打地基。逐渐的,乡亲们接受了这个“不速之客”。有人问他为什么到这个岩鹰不生蛋的地方来?在一次有镇村两级负责人、党员和村民代表参加的脱贫攻坚会议上,王新法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来了,欢不欢迎,我都要来。什么身份来?共产党员的身份来!军人的身份来!来干嘛?与薛家村老百姓共富裕,并且——”他停顿了一下,手一挥,提高了嗓门:“造一个新的薛家村……”当他拿出薛家村脱贫致富规划并捐出64万元的个人积蓄时,大家彻底被他的真诚和义举打动了,一致推举他为“名誉村长”。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王新法千里扶贫的义举,感召了很多人,一些志同道合的现役或退役军人、军属、社会志愿者都加入进来,捐钱捐物帮扶薛家村。王新法决心用军人的精神引领老百姓打一场脱贫攻坚战。2014年春,王新法与他的6名老战友发起成立了“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并响亮地提出两个“共富”的奋斗目标:第一个“共富”,是先从精神上致富,即对党的坚定信仰,对国家的绝对忠诚;第二个“共富”,是通过团队的努力,从物质上让每个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的生活。王新法就像一个能量漩涡,短短几个月内团队规模就从7人发展到了140多人。这支扶贫的“志愿军”,用行动展示现代军人的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并用这种精神照亮土家村寨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探索一条精准扶贫之路……

扶贫先扶志——王新法说:“有了舍身奋斗的精神,就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面貌。”薛家村,现在人人充满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

大山深处,扶贫是一场硬仗、恶仗。王新法发现,薛家村的贫穷,除了土地贫瘠、交通滞后、信息闭塞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自我脱贫意识不强。王新法认为,要改变这个发展严重滞后的“老、少、边、穷”村的贫困面貌,首先要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身努力过上好日子。

建设“山河圆”是王新法鼓舞村民斗志、凝聚精神力量的开篇力作。薛家村隶属的石门县是革命老区,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王新法到薛家村不久,便了解到1931年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红色故事: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第四军独立团二营被敌保安团偷袭,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其中一个连与敌人抵近战斗,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退至薛家村六塔山绝壁顶上,68人舍身跳崖、壮烈牺牲。乡亲们在剪刀峡找到红军战士遗体,偷偷掩埋在村里的5个地方……王新法被先烈们的英勇故事深深震撼,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先烈,何不请烈士回家,让乡亲们有个精神寄托,有了这种不怕牺牲、舍身奋斗的精神,就没有改变不了的贫穷面貌!”说干就干,他带领军人团队和乡亲们,修了一条通往六塔山7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开辟荒山300多亩,栽种数万棵油茶树、数千株楠木、红豆杉、八月桂等名贵树种,建造“山河圆”烈士陵园,将68名英烈遗骸集中安葬,并举办“让烈士回家”公祭活动,场面异常震撼,让人无不动容。

紧接着,王新法顺势而为,倡导生态殡葬改革。薛家村岩头多、耕地少,石头缝里都点种了苞谷。但让人担忧的是,土家山寨的村民,亲人去世大多葬在上好的地里。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今后将无田可耕,吃饭都成大问题。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为此,王新法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生态殡葬。在建“山河圆”时专门留了一块墓地,动员乡亲们将先人的坟墓移葬到六塔山,今后村里人去世不再葬于田间地头。可乡亲们怕破坏风水,很不情愿。个别人还放出话来“他敢迁我的祖坟,我就扛把锄头到石家庄去!”撼山易,易俗难。王新法意识到,殡葬改革已触及到老百姓的“深层”利益。为了完成集中迁坟,村支两委和“与民共富”团队包干上门做思想工作。调百姓如调百脉,大家不知走了多少趟人家,费了多少口舌。王新法遇到一户特别难缠的,把户主拉上六塔山,指着一片茅草地:“你就迁吧,迁到这里来,我保证,我将来就在这块地里陪你家祖宗……”88岁的村民刘伏元是个明事理的老人,她看着王新法一个外地人为了村里的事忙上忙下,挨家挨户做工作,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带头表示自己百年之后就葬到六塔山,并帮着做乡亲们的工作。89岁的抗战老兵龚万能,在弥留之际,要求家人写上“死后上六塔山,多留一块地给薛家后代”……短短19天时间,薛家村人将71座祖坟迁上了六塔山。在王新法的努力下,薛家村还发起了一场习俗革命,村里不准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不得燃放烟花鞭炮,让美丽村寨再没有呛人的浓烟和遍地的香纸垃圾。

组织开展“我看是非我看美”活动,是王新法为改变“这方山水的人”的面貌动的又一着“妙棋”。村里留守儿童多,他买了60台小型摄像机送给村里的小学生,让孩子们每天把看到听到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都拍下来、记下来。每周六下午,孩子们到“指挥部”汇报,由王新法、曾德美和退休老师覃事琼点评,然后让孩子们用村广播读他们的发现与记录。从此,薛家村就有了一支到处巡逻的“童子军”,哪个乱倒垃圾了,那些人天天打麻将,哪家婆媳吵架,谁上山乱砍树,谁用电在河里打鱼……一不小心便上了“薛家村人民广播电台”,被“焦点访谈”曝光了。有了孩子们的监督,乡亲们的言行注意了许多,因为逮住了总不是件光荣事,遇到揪住不肯撒手的孩子,还得求饶才行。

王新法清楚,旧俗陋习的涤荡,靠一阵风是不够的,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将自我管理和社区监督结合起来,达到文明治村的目的。为此,他每月组织一次新型农民培训班,组织制定了《薛家村共同富裕社章程》《薛家村村规民约》。章程的主题是: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村规民约包括:聚人和气,团结邻里;禁赌禁毒,禁渔禁猎;垃圾分类,窗明几净等48条。通过传统教育、移风易俗,村民的精气神提上来了,没有了“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村支部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显著增强,村里的大小事情,一呼百应。

暑假期间,王新法带领《我看是非我看美》小组成员参加活动

精准挖穷根——王新法精准把脉、精准施策,用“绣花功夫”改变了薛家村的贫困面貌,用行动兑现了“扶贫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誓言

王新法扎进薛家村后,为了找准穷根、精准施策,挨家挨户拉家常,山山水水全跑遍,了解哪些组饮水困难、水源在哪里,哪些村民还没有通电,哪家有“病号”,哪家小孩读书有困难,哪家住房要改建……他经常苦思冥想,及时与大伙商量,寻求斩断贫困之根的办法。他把每个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一一记在本子上,将联系方式存在手机里,为便于记忆,还特意取了一些绰号,如“捞鱼兄弟”、“电杆兄弟”、“时尚大姐”、“蜜蜂妹子”等等,有时从他嘴里叫出来,乡亲们听着特别亲切。为确保帮扶对象精准,2015年和2016年,他协助村支两委清退7户不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了生活特别困难的陈锦平、田美年两户,并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在对脚下这块土地零距离的抚触和思考中,王新法描绘出薛家村脱贫发展的蓝图,提出围绕“三色”做文章:一是红色,即老区人民的革命史,以红色旅游兴村;二是绿色,即薛家村山清水秀的原生态风景,以绿色茶业富村;三是本色,即薛家人原汁原味的土家生活画卷,以本色治理立村。住到薛家村两个月时,他向村支两委递交了一份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报告,并向村民们解读:“我们要让六塔山更高,渫溪两岸装路灯,家家户户通电、通水,水泥路修到阶基下,安家小学改造成花园,建小广场、球场,大家没事的时候去喝茶,去跳广场舞……”他的话,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土家人心里乐开了花。同时,他立下“我拼着老命也要把薛家村建设好,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誓言。

要致富,先修路。修下河公路时,王新法遇到了难题。首先缺钱,光完成村里公路主干道建设就需要资金上百万,当时扶贫资金只有20万元;再就是缺人,由于外出务工的多,老百姓参与度不高,没钱不来,钱少不干。还有,修盘山公路,沿线到处是悬崖绝壁,危险性大,村民们很担心。因此,村主任贺顺勇主张承包出去,可以省事。但王新法坚决不同意,一定要组织老百姓自己干。贺顺勇有顾虑,担心发动不了村民,因为不容许摊派义务工。王新法说:“我们不摊派!我先上,村干部、党员先上,千难万难,党员干部带头就不难,我坚信我们的老百姓会跟着上!”贺顺勇还是不放心:“开山放炮不安全,出了人命谁负责?”王新法很是生气:“我说你当村主任,怎么胆子这样小,什么都怕。你不用怕,我签生死状!”。生死状上写着:“为给我及家人生活、生存找一条出路,为让我们的子孙走出大山,我自愿参加与民共富军人团队进行的开山、修路、架桥工程,如出现不测,由我自己承担,绝不给他人添责,特立此嘱。”王新法第一个签下名字,按下红手印。在他的感召下,有17个人跟着签名、按手印。开工后,每天有30多名党员干部自发来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乡亲们一个跟着一个也来了,还有人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原来有些打零工为几块钱都要吵架的村民,也争先恐后跑来投义务工,不给钱的事干得比给钱的还起劲。两个多月便修通了这条五公里的盘山路,用20多万块钱办成了原本需要上百万元才能办成的事。

产业扶贫,王新法组织引导建起了薛家村的“绿色银行”。薛家村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好,海拔高度适合种茶叶,但技术方法落后。过去村民为求产量、图省事,多用除草剂除杂草,用农药灭病虫,用叶肥素催长,每年分四批采摘,老百姓不仅辛苦,茶叶的价格也较低,收入上不去。为改变这个状况,王新法几次参加省里茶叶培训,并把茶叶专家请到薛家村现场教学,传授生态茶种植方法。经过市场分析和专家把脉,王新法和村支两委商议后,决定利用自然气候规避虫害,将四季采摘改为一季采摘,并发动老百姓改种。说易行难,乡亲们当着王新法的面都说“新茶”做法好,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去做。王新法腿跑断、口讲干,效果不好。面对茶农“顽固”的阻力,他感到苦闷。最后女儿王婷提醒他,让他首先要保证茶农的利益。于是,他转变思路,先抓试点。承诺只要按标准化搞,做到“三不”即不沾农药、不沾除草剂、不沾叶肥素,一年只收一道,使用品质有机肥,不管能收多少,由他保底每亩收益5000元。试点结果表明,茶叶品质上去了,鲜叶价上升到5元每斤,茶产量虽然少了,但收入翻了3倍。看到种植“新茶”有甜头,便纷纷效仿,茶叶收入从原来每亩2000元增加到了5000多元。王新法乘势组织成立了薛家村共同富裕合作社和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湖南农大的茶叶专家团队合作成立了湖南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注册了“名誉村长”茶叶商标,将专家的研究成果“素茶点系列”、“功能茶系列”、“精制茶系列”推向市场,让茶园真正成了“绿色银行”。为了让贫困户也能获得稳定增收,王新法组织缺劳力的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入股等方式全部加入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参与按股分红。

四年来,王新法带着村民披荆斩棘、劈山炸石,拓宽村道10多公里,修建山道5公里,通组道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加固河道,架起了6座桥梁;爬山越岭,铺设水管,修建蓄水池,解决了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通过一系列的精准脱贫行动,薛家村道路通达了,所有危房户住上新房了,村容更整洁了,村寨更美了。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7821元。2015年,薛家村率先全县脱贫,2016年被评为“省级文明示范村”。

大爱铸丰碑——王新法“捧着一颗心来,拼尽最后一滴血走”,乡亲们挥泪送别,恸哭着说:“名誉村长帮我们扶贫做的事,一桩桩堆起来,就是一座大山啊!”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王新法是“带着思想来的,不是带着私欲来的”。他天性喜施舍,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宁愿苦自己也不让老百姓受穷。他将个人积蓄全部用于扶贫帮困,就连女儿结婚买房的钱都没有留下。修“山河圆”,拿出64万;修下河通村通户路,拿出10多万元;启动组建五行缘农业科技公司,拿出30多万元;修后湾石桥,拿出2万元;给乡亲们免费赠送节能灯、节能燃气灶,掏出1万多元;女儿买给他治疗颈椎病的枕头、血压计,他转手送人……王新法捐的100多万元,基本上是他20多年的补发工资和退休金。76岁的贺宗云老人动情地说:“名誉村长帮我们扶贫做的事,一桩桩堆起来,就是一座大山啊!”

而王新法自己过的却是“苦行僧”日子。虽年过花甲,每天都像冲锋在前的战士。每天清早出门,天黑回家,深夜还在灯下学文件、写规划、绘图纸。老支书王承梅说:“名誉村长虽然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但他从来不指挥人,都是用行动来影响和带动大家。干活时,他总是挑最重最累的,往往是丢了钢钎,就抡起大锤。”他坚实的肩膀后背,常常是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新的连着老的,让人心疼。他吃的简单,北方汉子吃不惯南方饭,他就一天只吃两顿,大多是馒头就着咸菜;住的简单,木板房既当办公室又当卧室;穿的简单,一年四季一身迷彩服、一双半桶靴,直到牺牲时都是这身装扮;用的简单,一条毛巾,几年也舍不得更换;行的简单,出差睡最便宜的旅店,吃十几块钱的盒饭……义务扶贫4年,王新法有3个春节他在村里度过,与亲人团聚时间不到60天,还包括他家人到薛家村看望王新法的时间在内。亲人们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后来支持他。女儿结婚,碰上村里修路走不开,他把婚期推迟;2016年底,定好和家人去海南过年,又因修桥放弃团聚机会;在人生的最后一个春节,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陪着敬老院的孤寡老人过除夕,大年到初三都在看望贫困户,送上节能灯泡和慰问品……

有人问他,你吃自己的饭,花自己的钱,办群众的事,你图什么?他这样回答:“不图什么!只要是入过党或者当过兵的人,无论是退休了,还是转业了,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应该听党指挥,出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在给妻子的书信中写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党。如果我入党是一种信仰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找到比共产党更值得信仰的信仰”。王新法牺牲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吊唁。按照王新法的遗愿,安葬在六塔山“山河圆”。人们见证了那重于泰山般的悲壮场景。石门县城殡仪馆里,空气仿佛凝固,闻讯而来的人们泪雨纷飞。王新法遗体火化后,从县城运回薛家村途中,130公里的路程,经过100多个村庄,公路两旁摆着数不清的花圈横幅,灵车所经之处,全是挥泪送别的人们。六塔山上,人们挤成黑压压一片,崇敬之情献给一个千里之外的外乡人,无尽思念献给一颗平凡、真实、纯粹又伟大的灵魂。73岁的王永传老人长跪不起、声泪俱下:“薛家村没有好好保护你,对不起你,也对不起你的亲人啊!”乡亲们说,如果按照土家族厚葬的习俗,烟花鞭炮可能会炸掉半座山,但为了遵守王新法倡导的生态殡葬,整个村庄无烟花鞭炮、香烛纸钱,“山河圆”没有丢下一点垃圾。王新法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地留在了薛家村。如今,薛家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已经扛起“名誉村长”未竟事业的重任。王新法的女儿王婷长期驻扎到了薛家村,接过父亲的扶贫“接力棒”,成为新时代的扶贫“花木兰”。

“捧着一颗心来,拼尽最后一滴血走”。这是王新法四年义务扶贫的真实写照。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这样评价王新法:“他把全部精力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倾注在脱贫攻坚事业上,充分彰显了对党忠诚、坚守信念、一心为民、大爱无疆的真挚情怀,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共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王新法先进事迹材料上批示:“王新法同志的事迹很感人,很典型。”王新法同志的先进事迹正在广为传颂,他的精神永励来人。

(作者单位:湖南省扶贫办)